第925页(1 / 2)

内阁。

黄淮小心翼翼的欠身坐着,抬眸看着眼前的周王朱橚,朱橚抿嘴微笑,和蔼的看了黄淮一眼,淡淡道:“宗豫啊,这些时日,都辛苦了你,听说你近来作了一首《御制恩赐诗》,写的好哪。惟皇仁圣,天心攸属。皇契天心,泽被万方。鸿图巩固,地久天长……,这一句,本王最是喜欢。”

黄淮谦虚的道:“殿下谬赞。”

朱橚认真摇头:“你不必过谦,如今谅山贼兵临城下之日不远了,按理,朝廷眼下最重要的是兵事,要倚重的也是武臣,可是你这样的守正文臣,亦是不可多得。”

黄淮笑道:“殿下,可是忧心战事?”

朱橚叹口气,道:“事关社稷安危,本王岂能不忧,这谅山贼,太厉害了,最近的急报,他们围了镇江,日夜用炮火轰击,可是偏偏,却不率队入城,宗豫,这件事,你怎么看?”

黄淮皱眉,道:“我看,贼军并非是不肯拿下镇江,而是故意等待朝廷援军,若是朝廷救援,他们便趁势袭击袁军,这是围城打援,拿镇江作诱饵。”

朱橚颌首:“不错,贼人心机慎密,不可小看。可是若是本王不发一兵一卒救援,镇江的官兵,可就完了,这京畿的这么多军马,可都看着朝廷呢,镇江不救,若是贼军攻打其他地方,谁还肯尽心用命呢?”

黄淮苦笑,那个郝风楼,还真是诡计多端,人家摆明着,就是给朝廷难堪,救的话,这就是羊入虎口,不救呢,不免教人寒心,总之,朝廷无论什么举动,都会招致麻烦。

“那么殿下的意思是?”

朱橚慢悠悠的道:“对于朝廷来说,眼下最重要的,还是京畿,这兵马,还是不要轻动为好。”

黄淮道:“殿下圣明。”

朱橚冷笑:“圣明什么?这是两相其害选其轻,不得已而为之,本王,亦是万不得已,罢了,你来说说徐景明吧,这徐景明突然回来,据闻谅山军那儿,派出了许多人马,四处搜索他的踪迹,这个徐景明,为何要回来?”

对于徐景明,黄淮眼眸一眯,他心里清楚,这个回答对他十分重要,徐家已经在夺权中落败,可是他们徐家的党羽,却是不少,眼下贼军兵临城下,天子这才没有对徐家动手,可是这并不代表,周王这些人,对徐家没有忌惮。

也就是说,自己必须表明立场,一旦让周王误会自己与徐家有什么私情,难保将来,不会秋后算账。

黄淮打起了精神,眼眸里掠过了一丝杀机,他捋着胡须,慢悠悠的道:“谅山贼四处搜索、追讨,或许,只是障眼法,这徐景明,曾四处修书,招降众将,此人,分明就是乱贼党羽,此番他回来,必定会为祸金陵,以下官的浅见,殿下绝不能妇人之仁,倒不如直接杀了了事。”

“杀了?”朱橚似笑非笑的看着黄淮。

黄淮正色道:“不错,郝风楼诡计多端,所谓的搜索,不过是迷惑殿下而已,而这徐景明,本就是钦犯,自是杀无赦。”

第九百二十三章:江山靠谁守

黄淮动了杀机,其实徐景明死不死,与他无关,甚至于,徐景明是不是细作,也与他无关,他需要的,只是得到信任而已,同时,与徐家撇清一切的关系,即便是在此之前,他曾巴结过徐景明,即便在此之前,他还如今日这般,与徐太后推心置腹。

黄淮不只是想徐景明死,更是捋着长须,淡淡道:“殿下,外间还有传言,说是这徐家大逆不道,有谋逆之心,而如今,天子终于亲政,正本清源,总算是没有让奸臣贼子得逞,因而有许多人大声疾呼,认为这徐家乃是万恶之首,理应严惩不贷,方能以儆效尤,徐家这些年,所做的恶事,无一不是罄竹难书,殿下,依下官之见……”

“你的意思……”朱橚笑了,淡淡道:“本王应当诛尽徐家之人?”

黄淮脸色不变,忠厚老实的样子道:“奸贼不除,不足以平民愤;乱党不杀,异日,必受其乱。殿下,其余党羽,朝廷可以宽容,可是这徐家之人,窃国已久,民愤极大,怎可姑息?”

朱橚不做声了,他慢悠悠的翘着腿,一动不动的看着黄淮。

良久,朱橚却是摇头,道:“我看,不急。而且,你方才说,郝风楼故意派出人马,追讨徐景明,是郝风楼这贼子的障眼法,便是要教朝廷,相信此子不是谅山贼的细作,可是再细细推敲,这又何尝不是,郝风楼这贼子,派出人来追索徐景明,同样还是障眼法,故意要让我们误以为徐景明是他们的细作,好教我们替他将徐景明杀了呢?这既可能是障眼法,可是也未尝不是借刀杀人,徐家,终究是有大功的,对待此事,要慎之又慎,眼下,若是再寒了将士们的心,这天下,可就真正完了。所以这件事,本王还会再斟酌,宗豫,本王知道,你是忠臣,方才的话,也是为了朝廷着想,本王取你的忠心,却并不采纳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