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如此,这些家伙更是打着谅山布和谅山铁的名目,把货物运到朝鲜,以次充好,这时代可没有什么质量认证,也不需在商品上印上一个某某制造的商标,倭国距离朝鲜又近,自然而然,他们从中又牟取了大量的好处。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倭人的工坊还在大明身上分了一杯羹,大明要对郝家动兵,急需大量火铳和火炮,自造当然来不及,有时候也需要购买,可是不能买谅山的枪炮,怎么办?
这些倭人有办法,他们自造了火炮和火铳,自称是谅山进来的犀利火器,兜售给大明,这些枪炮自然比谅山生产的要劣质,却比大明的要好一些,可是兵部的老爷们,却宁愿买倭人的货物,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油水大。
正常从其他的渠道买谅山货真价实的武器,一杆火铳假若是五两银子,那么倭人这边自造的,其实价格只需纹银二两,可是倭人开价依旧是五两,另外三两呢?自然也就是传说中的回扣了。
某种意义来说,山寨不山寨,哪一样不是用?反正用的是武人,发财的却是经手的人。
正因为这样的纵容,倭人这传说中的康帅傅,神奇般的兴起了,一方面,他们有了足够的市场,另一方面,他们有比谅山更为坚韧不拔的匠人,在谅山,一个匠人的薪水往往是二两银子以上,可是倭人不同,倭国匠人连一半的价格都没有,工作时间却更长。
若说这世上谁更擅长忍耐,这倭人可谓当之无愧,举世无双,据说他们的寻常劳力,一日只要吃两个巴掌小的饭团子,便肯出卖劳力,朝五晚九,给你干一天的活,此等坚韧,听了都教人咋舌。如今倭国工商兴旺,据说工坊遍地,商贾巨万,又垄断了朝鲜和大明以及琉球等地的贸易,挖到了第一桶金,自然而然也就有些不太满足了。
彦仁天皇见状,觉得此次‘中原’战争对他有利可图,于是派出了使团,此番寻上郝政,竟是来结盟的。
大意就是,愿助郝家一臂之力,只是琉球、朝鲜等国必须在倭国羽翼之下,不只是如此,倭国愿意为郝家守护辽东,使郝家没有北顾之忧。
第八百二十二章:请降
不得不说,倭人还是很实诚和厚道的。
他们没有提出什么非分之想,而是十分谨慎的选择了朝鲜和琉球,还有帮郝家鼓捣那辽东。
可见此时的倭人已经开眼看了世界,自知自己的斤两。
不过倭人的要求在郝政看来就显得可笑了。这分明是落井下石,于是郝政不理会。
可是倭人使节却是颇为敬业的,一看郝家不搭理,便又上门,这一次绝口不提辽东,只说自古以来便与朝鲜、琉球血浓于水云云。
所谓的琉球,却不是那小琉球国,而是大琉球,大琉球便是台湾。
倭人和谅山不同,谅山有广阔的市场,已经经历了原始积累,技艺和市场都较为成熟,反观倭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虽是剑走偏锋,却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意思,一锤子的买卖,未来的市场并不稳固,因此他们对市场和原料供给的渴望极大,此番跑来,无非就是指望在这分割市场方面分一杯羹罢了。
郝政不由失笑,继续不理。
倭人显然不明白,郝政所代表的乃是整个谅山财阀的意志,这些倭人的山寨谅山的货物,以次充好,用低廉的价格冲击东洋的市场,让不少财阀吃了亏,这几年,对倭人的口诛笔伐遍地都是,甚至有报纸直言不讳的戏称其为低劣的倭猴。
从某种意义来说,倭人如此,情有可原,落后民族要上进,自然不免模仿和竭尽所能的使用种种手段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可是站在谅山的立场,这个异类就很讨厌了,大家都在做买卖,你偏生要办工坊,大家都在提供原料,你竟生产低劣的商品来竞争,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郝政岂会和倭人有什么交涉。
这倭人虽是悻悻然,却不急着走。
倒是这时候,沐家的人终于到了。
亲自来送信的,名叫沐茗,此人乃是沐晟族弟,沐家的人一到,消息便传了出来,以至于整个谅山都轰动了。
故意传出消息,乃是有意为之,若是沐家想要密谈什么条件,这便是杀价的本钱,毕竟这事儿一旦传出去,金陵那儿七八天之后便可知道,那沐家若还想两头要价,一旦被朝廷视作了私通匪逆,这后路可就彻底斩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