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自己这边,说是说官军,可是大家却实在没有什么底气,于是乎,许多人没有心思打仗了,便是连操练都是懒洋洋的,放出去的斥候都是敷衍了事,不肯真正去刺探什么军情,各营虽然只是围城,并不攻城,可是偶尔也需要虚张声势,兵马出迎,擂鼓操练,震慑城内贼军。
只是可惜,情况很是糟糕,这些丘八们根本就使唤不动,哪里有早先的士气。
张辅为此气得差点没有吐血三升,他当然知道流言蜚语的厉害,还有那一群天天满脑子大鱼大肉、大白米饭的死丘八是何等样的人,只是眼下,一场大败让他不敢轻易拿住一批人砍了脑袋,以儆效尤,所以也只能干瞪眼,否则一旦引起哗变,事情可能更加严重。
反观广州城里,却是实力倍增,大量的人员被补充,投降的明军一万三千人,立即打散编入各营,随即开始操练,这些人本就是骁勇善战,如今要做的就是教导他们规矩罢了,城内的谅山军已经扩充到了两万五千人,兵强马壮,假以时日,倘若明军再敢攻城,就绝不可能再似从前那般捉襟见肘了。
因为有了一次大胜,大家的士气都是高涨,郝风楼亲自督促操练,又命人去信海防,让他们火速运输补给,这广州城就如一支牢牢的钉子,死死的钉在了大明王朝的南疆,吸引了数十万大军,为那谅山和桂林的守军分担了极大的压力。
……
那一场大败让整个金陵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之中。
朝廷拿得出手的三十万大军,攻打一座孤城,一日之间便折损了近三成,这只是和谅山军的第一战,可是这一战算是真正的让人见识到了明军和谅山军的差距。虽说守军占有地利之便,大家也知道这些装配了最新式火铳的谅山军擅长防守,可是败了就是败了,还败得如此的彻底,金陵之中,一些有心人开始散播无数流言。
有说张辅通敌,有说郝风楼请了妖兵助战,甚至有人私下在说,这是天子失德。
古人就是这样,但凡是什么事,无论是雷鸣闪电或者是地崩,又或者打了败仗,哪里发生了瘟疫,大抵上都会把责任推到皇帝老子头上,这显然是很没道理的,可是话又说回来,天子为了统治,就不免给自己添加一些神话色彩,无非是说受命于天,是天之骄子,既然是老天爷的亲儿子,统率万方,那自然也就名正言顺了。可凡事有利就有弊,你自己说你是天子,可是却惨遭如此大败,那么大家依旧还认可你是老天的儿子,可老天的儿子为什么会遭遇如此挫折呢,儒家给出了解释,失德。
失德的理由有很多种,比如乱搞男女关系,比如乱搞男女关系之余还成天不理国政。这两样,当今陛下似乎都没有沾。谁人不知,当今陛下是出了名的不近女色,还一度遣散了一批秀女,放回民间。至于不理国政,那就更是笑话了,陛下从卯时起来便开始署理军政事务,勤政如斯,你好意思说他不理国政?
而接下来的猜测,就变得可怕了,莫非是因为得位不正?
这便是最简单的排除法,人民群众还是很有逻辑推理能力的,如此一琢磨,顿时得出了这最恐怖的答案。
得位不正四个字对于一个开国皇帝来说可以有很多理由,可是对于当今的大明朝来说,若是再联想到先帝和太子地离奇死亡,那么所有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朱高燧此刻很恼火,因为锦衣卫的马钰已经拿住了不少妖言惑众之辈,可即便如此,类似的流言却还是屡禁不绝。
广东的一场惨败,也让他的心头平添了几分阴霾。
他每日不辞劳苦的打理着国政,半分都不敢怠慢,每日关注着各军的进展,对于他们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为了支持平叛,他咬着牙,几乎是耗尽了所有的心力去筹措钱粮,可是现在,回报是什么?回报的却是一场大败,惹来天下震动,闹得现在金陵鸡犬不宁。
“该死的张辅,该死的张辅……还有姓沐的,姓沐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张辅的大败对朱高燧来说,宛若迎头一记闷棍,可是沐晟那儿却也让朱高燧焦头烂额。
沐晟一直按兵不动,无论怎么催促也不肯进兵,他倒是屡屡上书,说什么桂林的明军在那里坚守,补给充足,又有三万精兵,贸然攻城,折损极大,若是这个时候,谅山的军马全力北上,反倒会使广西一线的明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可若是贸然攻打谅山,桂林之敌又极有可能趁势猛攻南宁,抄掉明军的后路,桂林和谅山如今形成了掎角之势,不可贸然进击,还是以拖待变,等待战机为上。
沐晟的部署显然比张辅要稳妥得多,尤其是张辅大败之后,让他更是小心翼翼,广州城内一万精兵尚且抵挡了数十万军马的围攻,而桂林城却有三万精兵,又有谅山七八万军马虎视眈眈,这个时候,任何大胆的军事行动都可能遭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可是朱高燧却不这样看,他现在十分渴望一场大捷,渴望他的大明王朝来一针强心剂,可就是偏偏,各地的战事都极为不顺,而且锦衣卫来的消息,谅山那儿正在紧急的操练新兵,源源不断的新兵在补充谅山军,假以时日,谅山军将膨胀数倍,那可就真正糟糕了。
今日照例,内阁的学士要来觐见。
黄淮等人的日子也不太好过,现在陛下总是一味催促,让户部拿出银子,责令兵部如何如何,有些事,他们当然要顺着陛下的心思办,可是有些事却是压根办不成,办不成就难免要受到申饬,最后骂来骂去,还是黄淮倒霉。
黄淮不是老糊涂,他非常清楚眼下大明朝的家底有多少,这个家底维持现状本就已经极为困难,若是再没有节制下去,那可就真正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