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页(1 / 2)

郝风楼不禁对他笑,意味深长的道:“好生去吧,酒水的钱,到卫里来报账。”

目送走了周司吏。

郝风楼不由敲了敲案头。

这个时候……天子会怎样想呢?这才是关键啊……

……

两份弹劾奏书便放在案头上。

暖阁里的檀香烟气缭绕,朱棣显然是一宿未睡,脸色带着几分疲倦,一双眼睛布满了血丝。

他只穿着一件宽大的长衫,靠在软垫上。

一夜过去,晨钟已是响了,几个太监纷纷开了窗,外头一道道曙光透窗而入。

一沓沓的拟票朱棣已是看过,他将这些拟票分为三份,一种是直接留中的,另一个份,则是发回内阁,命内阁奉旨办理,再有一种,却是如往常一样,先送去东宫,让太子阅览。

唯有两份奏书,朱棣没有动。

一份的主人是陈瑛,一份则是吴中。

朱棣没有勾决出自己的意思,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觉得此事太大,以至于连他都觉得不可贸然圈点。

这等犹豫,平时是在朱棣身上看不到的,天子是个有自己主张的人,极少出现踟躇不决的情况。

越是拿捏不定主意的时候,只是说明,这件事太大,不但大,而且背后的水太深,贸然处置,可能动摇国本。

第六百一十六章:杀机毕露

但凡是拿捏不定的事,朱棣都显得尤为谨慎。

他一宿未睡,吃了一盏浓茶,还是强打了几分精神。

看了看外头的天色,便晓得此时阁臣们想必已经入宫当值了。

朱棣并没有召阁臣们来暖阁奏对,他在等,因为以他的估计,这些内阁大臣们,想必是要入宫觐见的。

果然,过了小半时辰,有宫人进来,道:“陛下,内阁解缙、杨士奇、黄淮、胡俨求见。”

朱棣眯着眼,慢悠悠的道:“请进来说话。”

发生这样的大事,内阁肯定要给宫里一个交代,朱棣这一夜睡不着,等的也就是询问这几位大臣的意见。

对他来说,读书人的事,朱棣其实看得并不透,他是马上得天下的人,这理学、陈学,朱棣哪里分得清。

只是生员滋事,这可就是大事了,生员是国家的基础,有生员才有士绅,大明的政权不下县,一个县里,不过一个县令一个县城和一个主簿罢了,就这么寥寥几个官,加一些临时编的差役,要进行有效统治,没有本地士绅的支持,几乎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