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那边,出事了。
却是应天府尹,就在这大年初一的时候,因为出去访友,却是被几个京营的官兵遭遇,本来这只是一件小事,对方乃是神机卫的指挥使佥事,官儿不大不小,偏偏这位仁兄吃了酒,街道狭隘,做官的出门,不免摆一些谱,既有前头敲锣的,又有随员若干,结果就这么,居然卯上了。
结果可想而知,吃醉了酒的佥事大人二话不说,把府尹揪出来,痛打一顿,然后扬长而去。
朝野顿时哗然,堂堂朝廷命官,被丘八打了,这还了得,于是乎,这角力也就开始了。
这边厢,御使们磨刀霍霍,一个个慷慨激昂,口诛笔伐,写下奏书无数,将这佥事乃至于整个京营,骂了个狗血淋头。内阁那边,据闻也是过问了,解缙解学士亲自去探问了府尹大人的伤情,自是不免嘱咐他,好生养病之类。
可是这个举动,意思当然是再明显不过,当然是给府尹大人鼓气,同时告诉大家,大家使劲的折腾吧,这件事,没玩。
而另一边,那佥事倒也不蠢,二话不说,直接就倒地了,据说是与府尹‘殴斗’,那府尹好大气力,一个黑虎掏心,直接中了心窝子,一开始还不甚觉得什么,后来一回去,便感觉五脏俱焚,这一条命,去了七分。
如此一来,家眷就去应天府了,自是哭哭啼啼,要那府尹‘偿命’。
这佥事无论是真的伤了还是假的伤了,不过意思倒是够了,但凡遇到了事,大家都一副受害者的样子,人人抹着眼泪吸着鼻涕,逢人便说,对方如何如何,人人都成了祥林嫂。
偏偏这佥事还是靖难的功臣,当年是跟着张玉张将军的,张家当然不能漠视,那张辅也去查问病情,又去五军都督府闹,非要讨个公道,五军都督府那边于是下了条子往兵部,兵部送了公文转去内阁,内阁态度强硬,难得的表现出了铮铮傲骨,指斥无耻之尤四字。
第五百九十章:东山再起
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寻常百姓会有争端,这文武百官也是人,偶尔撕破一下脸皮的事也是有的,本来该军法从事的军法从事,该当御使弹劾的便弹劾,几日功夫,大家各找各妈也便是了。
可是朱棣很敏锐地感觉到,事情没这样的简单,内阁和五军都督府的动作未免也过激了。
双方围绕着这么一件‘小事’,似乎已有撕破脸皮的征兆。
若是再往深里想,就更是不简单了。
朱棣见了奏报,却是冷哼一声,将这奏报丢在了地上。
他慢悠悠的眯着眼,一副打盹状,慢悠悠地道:“汉王近来如何了?”
这紫禁城的暖阁里,侍驾左右的,乃是阁臣杨士奇。
杨士奇本是落在了中军,也就是前几日,才随浩浩荡荡的大军回到北京。如今眼见这北京城无恙,稍稍放了心,可是旋即又听闻是赵王和郝风楼立下了赫赫功劳,心里却不知是在思量什么,这两日总是有点儿心神不宁,他似乎预感到什么,却又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只觉得近来朝野暗波涌动,因此多了几分谨慎和小心。
听了天子突然问起汉王,杨士奇忙道:“陛下,汉王近来,据说还算本份。”
他在朱棣的跟前负责文书的工作,所有的奏书都需从各地汇总到他的手里,所以对朱棣来说,杨士奇便是他的眼睛和耳朵,杨士奇只沉吟片刻,又补上了一句:“不过厂卫那边似乎也有一些消息,说是汉王近来有书信频繁送去京师,似乎……似乎……交往过密了一些。”
朱棣只是淡淡地点了一下头,才不露声色地道:“朕看,是该回京了,总是留在这里也不是这么回事,传旨下去,再过几日,朕摆驾回宫,随扈人员,几千即可,不要大张旗鼓,哦……叫人传书汉王府,就说朕对汉王颇为挂念,让他在沿途候着,朕要见他一见。”
天子的心思,杨士奇倒是有点猜不透了,他连忙应下,自去准备和筹措不提。
……
京里的事,郝风楼也略知一二,对于此事,郝风楼觉得这背后似乎潜藏着什么,不过这东西暂时和自己无关,想到在大闹京师一通再‘衣锦还乡’,心里却是有不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