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页(1 / 2)

朱棣试了几次,都不如那些火铳手熟练,总觉得不舒服,最后怒道:“休要多言,朕自晓得。”

他口里说晓得,慢吞吞才折腾好,上了火绳,火铳举起,瞄准,虎目看到了密林上的一支云雀,那一双眼眸立即亮起来。

郝风楼道:“陛下,点火。”

朱棣这才想起,只得叫太监拿了火折,点了火绳,火绳也是用浸油的材料,慢慢燃烧,最后砰的一声,整个火铳剧烈动摇,无数的飞鸟惊起。

朱棣不由摇头,将火铳放下,似乎是觉得火铳有些烫了,忍不住道:“这火铳毕竟没有弓箭便利,难怪你要专门操练火铳队,若是寻常的人员不能做到每日操练,想要发挥它的奇效却是不易。”

郝风楼微笑道:“这是自然,不过弓箭其实也不易,并非人人都如陛下有百步穿杨之能,要培养个真正的弓手,没有半年之功也是不成的。”

朱棣点头道:“不错,咱们大明朝问题的根结也就出在这里,军马庞杂,乍看上去,就是十万、五十万、一百万,可是真正有几个人有功夫去操练这上阵的技巧呢?眼下有些用的,除了边镇一些军马,也就只剩下京营了,其他的都不过是乌合之众。”

朱棣这样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症结,大明采取的乃是卫所制,真正职业的军队并不多,不及明军的一成,说是乌合之众其实也不为过。

朱棣又道:“现在有了火铳,倒是容易了,练习刀剑、练习弓马其实也不易,可是练习火铳就如你那火铳队一样,操练三两月就能有点模样,且威力巨大,朕倒是有心思设神机营,招募勇壮,拱卫京师。”

郝风楼苦笑摇头道:“微臣以为,陛下太急了。”

“嗯?”朱棣看着郝风楼,疑惑不解。

郝风楼道:“陛下,眼下这火铳只是微臣小试牛刀,往后还需改良,你看这火绳还有其他的地方,微臣都想再改一改,假若陛下现在设神机营,就需大规模生产现在这种火铳,可是等到它们产出来,等微臣已经改良之后,岂不是已经落伍?”

“还能改?”朱棣觉得不可思议。

郝风楼抿嘴一笑道:“凡事就怕认真,只要肯认真,这世上就没有改不了的东西,每个月召集一些聪明的人凑在一起,琢磨着今日调校一点精度,明日想办法改进工艺增加一点射程,后日想一想如何简化发射的步骤,经年累月下来,等到回过头去看时就发现火铳的改良已是一日千里了。微臣这造作局和其他的造作局不同,其他的造作局是制造,按部就班,可是微臣便想,我大明朝物产丰饶,所制的铁器何其多也,这么多人都在用老祖宗的东西制出各种军器和民器来,也不差微臣一个,微臣有这功夫,偶有突发奇想,再培养一批异想天开地匠人,索性去琢磨琢磨对现有的东西进行改良。”

朱棣不由笑了,道:“不错,你说的有些道理,咱们大明朝不缺良匠,缺的就是你这种家伙。朕还说你年纪轻轻,怎么就总能惊世骇俗,现在看来也不是全无道理,走吧,随朕去歇一歇,朕有些话想和你说。”

第一百九十八章:受益匪浅

进了武阁,朱棣坐下,郑和趁机上了一副茶上来。

抱着茶盏,朱棣老神在在,感叹道:“此次南征,怕是要成了,不过成败不在于胜负,你知道是什么吗?”

火铳给了朱棣很大的震撼,不过朱棣所考虑的,不可能只是区区一个火铳,现在军备方面落下了一块大石,朱棣又要开始总揽全局了。

只是郝风楼一个千户,朱棣突然说起如此庞杂的问题,倒是让郝风楼有些意外。

不过郝风楼坐着,认真倾听,并没有表现出丝毫诧异之色。

朱棣慢悠悠的道:“成败的关键,是人心,朕这是现在,才有的体会。陈王子的伤情,已经缓解,这当然是多亏了你,不过现在,朕不是让你表功,而是让你做好准备,你是他的救命恩人,有了这一层关系在,你近日,好好操练一下你的火铳营,若是不出差错,一旦平了安南,朕就要让陈王子回安南去,你要随他前往。”

郝风楼道:“微臣陪同?”

朱棣笃定的道:“自然得有人护着,若是文臣,不能沿途侧卫他的安全,可要是武官,又未必能掌握住这个人,郝风楼,你是个聪明人,有些话,朕不必说,想来你也能明白。”

郝风楼顿感意义重大,忙道:“微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