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军铸炮之事,咱们先上个折子,朝廷那边必然要计较一番的,一两个月的时间,稍一踯躅就过去了,肃顺若是在这关键的时候,上一道由三爷制衡曾左的折子,咱们扩军铸炮的折子,也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
说完了这些,设计肃顺的事情也就结了,徐子渭低头又开始处理各地的公文了。
“嗯!不错的主意,就这么着吧!待会儿你让于彪,将五大商埠的兵力与火力部署拿出来,这次上折子要言之有物。
厦门、福州、宁波扩军一万,上海道两万,有冯桂芬的苏浙练勇做后盾,两万人勉勉强强了。”
杨猛的防御部署于彪做好了之后,徐子渭的折子就上去了,接下来,就等朝廷的谕令扩军铸炮了。
呆在军营练兵的肃顺,这些天也觉得有些无聊了,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体力、耐力、搏杀训练,对肃顺这个宗室来说无疑是种折磨,虽说这段时间本事大涨,但他肃顺求得可不是沙场拼杀的粗糙营生,位极人臣才是他肃顺的将来。
杨老三这厮,虽说面上粗豪,但心里的城府却是极深的,除了练兵之初在军营里呆了半个月之外,这些天,杨老三的行踪都是飘忽不定的。
训练之余,肃顺也会打听一些广州周边的事情,总的来说,这杨老三还真是个一心为朝廷着想的忠臣良将,这样的人几十年才出一个,皇帝能趟上这么个忠臣良将,绝对是福气呐!
杨老三公忠体国,肃顺就要巴结上去,别看如今的杨老三在野,但假以时日,这杨老三未尝不能位极人臣,与杨老三叫好,对他肃顺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天,肃顺花了千多两银子交好的杨老三麾下的亲兵,终是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九江任职的杨二与曾左起了冲突,杨老三在衙门骂了一句曾左忘恩负义的话,这在肃顺看来,就是好大的卖点了。
交好杨老三的手段有很多,让皇帝提拔杨老三,无疑是最好的手段之一,作为宗室,肃顺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杨老三对朝廷的作用,以编练八旗新军之职司,他给朝廷上了一份给杨老三扩军,制衡曾左的折子。
肃顺虽与曾左交好,但有些时候,他还是要从大清朝廷的利益出发的,江山毕竟是满人的江山,即使肃顺再看不起那些游手好闲的旗人,曾左这样的汉人隐患,还是要提前报备朝廷的。
肃顺的折子,还是有相当分量的,看了肃顺的折子之后,对于军机这几天所议的杨三哥扩军之事,四色棍的心里也有了计较,杨三哥忠勇可用,曾左着力于长毛贼,之后的军功必然显赫,与其让满蒙之人制衡曾左,不若让杨三哥这个同为汉人的忠勇之臣制衡曾左。
第七百零七章 问罪
杨猛请旨扩军的折子历时一月有余,终是顺利的通过了,但数目却与杨猛之请,有不小的差距,厦门、福州、宁波扩勇一万五千人,广州、上海道扩勇至三万人,七万五千人的数量,比杨猛所请的五万,足足增加了五成的人数。
而且,在批示之中,朝廷也给了杨猛整练其余四大商埠所属绿营兵的权力,这四大商埠直属的陆师和水师加起来,也有五万之数的,裁剪扩充之后,四大商埠的新营,怎么也不会少于三万,这一道谕令,实际上就是给了杨猛十万兵马呐!
由于勇营的军费不是朝廷所出,在数量上有些增减也在预料之中,但是将四大商埠所属的绿营兵,归于杨猛的帐下,这事儿就出乎杨猛的意料了。
“计长,这肃顺的折子就这么好使?”
肃顺再说也是宗室,朝廷应该防着他一些的,他上了一份折子,自己手里就多了十万大军,怪事!
“非是肃顺的折子好使,而是三爷圣眷正隆呢!肃顺,在朝廷眼中虽说可用,但其作用是远不及三爷的,那小子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而已,制衡曾左,恐怕朝廷早有考量了。
三爷在五大商埠的七万余练勇、三四万绿营,正好可以压制皖赣的曾左,到时候散去练勇之后,朝廷还能剩三四万堪战的绿营精锐,皇帝和军机的算盘,打得也是叮当作响呐!
三爷,计长认为,国内的事情还是重要的,您这么漫不经心,可不是福事啊!”
三爷这段时间,醉心与国外的事情,说话做事儿不怎么走心,许多事情张口就来,这在徐子渭看来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亦或是这段时间,三爷想要将一些事情托付给自己,正在称量他徐子渭呢!
这两样,无论是哪一样,徐子渭都有开口提醒的必要,无奈的看了自家三爷一眼,徐子渭只能顺着揣测的思路来了。
“放心,只要在老子身边你就死不了的,些许的考验对你来说也是必要的,有些事儿,咱俩心知肚明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