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如今正值多事之秋,咱们大批往海外派人,会不会……”
局势如三爷所说,对杨家极为有利,但一下就派出上百万人,也极容易出问题,最近丁泰辰与秦子祺交流了一下,秦子祺所言,三爷的这些谋划,旨在扩大战争的规模,若是派出一些难民饥民,对杨家来说是减轻负担。
但是三十万武庄人员,就是三十万大军呢!大战之前,削弱己方的兵力,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与子祺谈过了?”
丁泰辰说的事儿,与秦子祺前些天说的事儿差不多,危局之中,不可自废臂膀。
杨猛的这些手段,短期之内是有奇效的,但就长远看来却是弊大于利的,将许多底牌暴露之后,无疑会让欧美列强早作准备,就战争而言,杨猛的这些手段,无疑实在扩大战争的规模。
相较于欧美列强,大清基本没多少战力,处处都是漏洞,满身都是弱点;杨家虽强,但也不是宇内无敌的存在,如今一个大清朝廷,就是杨家最大的掣肘。
背着这么一个大包袱,与欧美列强大战,战争之之初,杨家在先天上就处于绝对的劣势,更遑论与英吉利巨大的海上差距了。
英吉利的局势虽然被动,但杨猛爆出的这些东西,对英吉利政府,尤其是巴麦尊内阁来说,未尝不是开战的借口,复仇战争、通商战争、讨债战争甚至宗教战争。
这些借口都是可用的,而且是可以用于大规模的国战的,英吉利政府如今的局势或许被动,但大清亦或是杨家,将来的局势更为被动。
“嗯!我们认为近期不亦派出大量的武庄人员,毕竟这次派遣的武庄人员,是以云贵川藏四省为主的,三十万武庄人员,就是三十万军队,而且这四省的武庄人员,强于您在各地布置新军,毕竟这些人最少都接受过五年以上的军事训练,他们与新兵相比,战力也是天差地远的。
派遣劳工,三爷大可以支使各地的难民、饥民,如今没有生计的百姓,岂止千百万,只要三爷给吃的,别说是海外,就是刀山火海他们也能闯!”
分歧,也是为了杨家着想,如今太过主动,将来就会大为被动,这些年见惯了大世面,无论是秦子祺还是丁泰辰,都能预判一下未来局势的。
“这未尝不是一条后路呢……”
丁泰辰说的很有道理,但杨猛抛出了后路一词,丁泰辰脸上的坚持,也在慢慢的淡去。
第七百零四章 格局(上)
“后路?三爷,可有大难?”
在丁泰辰的眼中,云贵川藏、东南半岛与印度才是杨家的后路,谋夺社稷,虽说人人都想着执掌神器稳坐龙椅,可历朝历代,能坐江山的只有一家,失败的那些都做了荒坟野冢之中的枯骨。
势大不一定能取得天下,楚霸王、魏武王,哪个又不是雄才大略的,若是涉及到了后路,这事儿做的!
“或许吧?有些时候总要未雨绸缪的,此次派遣劳工,咱们的人出去可不是为奴为婢的,而是为了宣扬儒教,这里面的枝节,你清楚吗?”
篡清灭清,反掌之事而已,但要坐稳了江山却极不容易,将来难免要出不肖之人,杨猛可没有逆来顺受的意思,将一部分势力散布海外,即使国内有人夺了他的权位,有了海外的势力支撑,将来未尝不能东山再起。
“儒教?三爷,您不是在遏制儒教吗?为何要让咱们的人去海外做这个事情呢?难道要借鉴洋夷的法子,在海外谋兴替?”
自家三爷可是不尊儒教的,如今来了这么一出,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事儿不问明白了,丁泰辰这边的许多事情都不好做。
“非也!拉拢附属而已!泰辰,洋夷海外传教,你是怎么看的?”
说这话,也不是白费,如今杨家对外的掌舵人就是丁泰辰,有些东西,杨猛也该给他透露一些了,被动的英吉利势必是要反击的,将来大战一起,自己或许就不会想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