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页(1 / 2)

杨猛的手段很简单,分化而已,这事儿不仅巴夏礼看的清楚,布尔布隆和麦莲也清楚,但有些利益是不能不考虑的。

“你们三国修约的请求,过分了!若是想修约,建议你们回去仔细的考虑一下,你们提出的修约请求,已经超出了朝廷可以容忍的限度,在此事上,大清朝廷是不惜一战的,如何抉择,布尔布隆公使与麦莲公使可以考虑一下,至于巴夏礼公使,在修约一事上,你的话语权太小,以后的会谈,你还是不要来了,换个有分量的人物吧?

至于你,做个翻译就好!”

什么叫做高高在上?杨猛面对巴夏礼就是这样,几句话之后,巴夏礼、布尔布隆、麦莲三人,就被杨猛依着等级、权力区分开来,英吉利在大清的公使有五个,巴夏礼在权力上确实是不如布尔布隆与麦莲的。

“麦莲公使,我有几句悄悄话给你,近前来!

麦莲公使,有些事情在抉择的时候,最好参考一下贵国商人,前任海军上尉壬雷斯先生的建议,大清的事情,壬雷斯先生,很了解。”

麦莲靠近杨猛之后,杨猛用英语说了几句话,这位米利坚驻华公使的脸色,再次变了一下。

“好了!巴夏礼公使、麦莲公使,见面的事情就到这吧!此事之后,我会正式给贵国的使馆发外交照会的。

巴夏礼公使,建议贵国向广州派遣一个分量足够的政客,不然,许多事情是没法谈的。”

在广州一直共进退的英法美三国公使,被杨猛几句话的功夫,就弄成了各人的心机各自谋,作为中国通的巴夏礼,也觉得局势有些不妙了,之前三国在外交上的优势,怕是要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南洋大臣,作为大清国主持外交的第一人,杨猛的话,在三人的心中还是很有分量的,布尔布隆自然是认识安德烈,杨将军一出现,密谈也就成了必要的选择。

在布尔布隆的暗示之下,麦莲主动的退出了会谈,至于心有不甘的巴夏礼,在布尔布隆的劝说之下,也恨恨的离开了杨猛的衙门。

“布尔布隆公使,咱们来谈一谈西林的事情吧!大清官员杀害法兰西传教士马赖的事情,纯属谣言,据我所知,马赖传教士死于广西流行的鼠疫,这事儿你们那边怎么说?”

月余的时间,影子也将马赖之事的首尾处理干净了,西林县张凤鸣也被调职他处,再想查清西林教案,怕是要请刑部的干员了,但为了洋夷之事,动用刑部干员,朝廷怕是不会这么做的。

“杨部堂,马赖神父确实是被你们的官员所杀,我们这边是有证据的,与马赖神父同去广西的神父卢廷美,在书信之中,明确的描述了这件事儿!”

西林教案,只在西林是清楚的,广西的布政使、按察使,这些主管地方事务的官员,还在张凤鸣的矢口否认之中打转呢!若不是卢廷美的书信,这马赖的事情,早就沉底了。

“卢廷美?这人与马赖一起死于鼠疫,布尔布隆公使,贵国捏造这样的争端,可是要僵化两国之间的关系?

清法两国的黄埔条约,明确的规定,法兰西的传教士不许入内地传教,而且这马赖恐怕也不是传教士吧?

这是我们在马赖的行装之中发现的马赖日记,马赖的行为已经超越传教士的底线了,法兰西政府向广西派遣间谍之事,你们也要给大清一个说法的,不然会影响到两国之间的通商关系。

有些事儿,杨某建议布尔布隆公使与贵国的政客安德烈交流一下,这样也有利于咱们之间的关系融洽。”

将马赖日记的抄本,丢给了布尔布隆,翻了几页之后,布尔布隆也有些尴尬,法兰西的传教士,收集大清各地的情报,也是他们的任务之一,这法文日记,应该就是马赖所有,有了这么一件东西,法兰西在外交上就陷入了不利的局面。

“杨部堂,这不可能,卢廷美的书信,就在广州使馆之中,他不可能与马赖同时死于鼠疫!”

“这有什么不可能呢?鼠疫在欧洲也是无药可医的疾病,大清的医疗水平远不及欧洲,有些事情法兰西不要被某些人误导才好。

法兰西在大清的需求,通过正常的商业途径就可以满足,为了几个传教士坏了两国之间的正常邦交,何其不智?

还有一条我要劝说一下布尔布隆公使,向大清派遣间谍之事,最好不要再继续了,法兰西的间谍,肆无忌惮的潜入大清,条约是保护不了他们的,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