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页(1 / 2)

若是当初第一时间用杨三哥,怕是这大清上下,就没有长毛贼、就没有什么太平天国了。

能不能让杨三哥入京畿剿匪呢?想了想之后,四色棍还是把这个念头甩出了脑海,那样太危险。

至于杨三哥要求扩军七万直下江宁的事儿,四色棍权当没看到,这事儿,无论自己怎么重用杨三哥,都是不可能的,再扩五万虎狼之师,那杨三哥对朝廷来说也是个威胁啊!

这么大的功绩怎么赏,也成了一个麻烦事儿,赏的薄了,只怕天下人耻笑朝廷,赏的厚了,以后难免要用杨三哥,四色棍也因为这盖世的功绩,进退两难的赏赐,开始挠头了。

接下来,骆胡曾左的折子上来,又把事情变得百转千回了,兵分两路攻打九江、湖口,这一仗打得艰难,九江难下,兵卒死伤惨重,杨老三亲自登城,披坚执锐,身披数十创,带领千余残卒怒下九江,这四份折子,虽说视角各有不同,但说的事情大抵相同,这一下杨老三的功绩,又变的必须要重赏了,不重赏怕是真要寒了天下督抚的心呐!

呕血布防一段,骆胡曾左都大费笔墨的写了,你说这玩意儿你们四个写进折子里干什么?好嘛!杨老三这么一弄,就成了大清最大的忠臣了!

试问哪一个能身披数十创之后还活着,而且还活着布置九江、湖口的防务,一边吐血一边布防,这事儿要是府道州县的折子,军机们只能当成一个笑话。

胡林翼与左季高的话,也可以忽略,但骆秉章老成,曾涤生较真,这俩既然这么说,那就是确有其事,这样的折子,军机们可不敢压下来,只能交给皇帝裁决了。

“三哥大义!奕詝多心了!”

看了这四份折子,四色棍还能怎么说?抹了抹眼角的泪水,这位也铁定了心思,要大用杨三哥了。

试问,为了夺城,亲身上阵,挨炮子、挡刀剑的带兵之将,能有多大的野心?他冒死抢城,就只是为了野心?

怕是有野心的那些,都不会披坚执锐,身披数十创,带领千余残卒怒下九江吧?呕血布防,更是让人垂泪,这是怕长毛贼卷土重来呐!试问这等忠诚悍勇毫不畏死的人都不能用,这大清天下还有一人可用吗?

第六百零七章 钦差杨部堂(上)

黄鄂的战报,九江的战报,已经无所谓了,现在的杨猛就是四色棍心中的忠勇杨家将,忠勇杨家将从道光帝那里听来,四色棍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

即使算上杨猛之前在京师的手段,四色棍心中的杨三哥,也不过是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而已,但现在不同了,骆胡曾左的折子上来了,杨三哥折子里被一笔带过的九江、湖口一战,就成了撼动人心的东西。

现在再想想,当年杨三哥的话,有了麻烦记得找三哥,三哥能打!为了那句话,杨三哥在九江,是拼上了性命的,这样的人,怎么还能猜忌呢?

为君之道、君臣之道,怕是在杨三哥的心里,不如一句意气话重要,怕是杨三哥早就憋着一口气了,云南的三千万斤滇铜;为了那些滇铜、为了朝廷的军饷,即使是抗旨杨三哥也敢孤军打岳州。

为了收复武汉三镇,刚刚接旨的杨三哥,想尽了办法收回武汉三镇,保住了武汉三镇,就是保住了湖北的大部,和湖南的门户。

依旧是为了那句话,杨三哥以五千兵马,击溃攻陷黄州,兵锋直指武汉三镇的韦俊,那时的韦俊,带的可是万余人马呐!

可惜那个时候,自己不懂杨三哥的心意,听从祁寯藻的意思,搁置了杨三哥,给他的封赏也是不尽人意。

自曾涤生战败之后,两湖再次危急了,杨三哥也如岳州一样,抗旨堵在了黄鄂二州,这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他奕詝的江山?

兵出黄鄂二州,以万五精锐,围杀一万八千余长毛贼于汪家塆,为何要先打最多的一路长毛贼呢?解除长毛贼对两湖的威胁,保住他这个皇帝的江山而已!

汪家塆大胜,杨三哥只字不提损伤兵将之事,马不停蹄,又绞杀了兰溪的另一路长毛贼,打到此时,怕是杨三哥的人马已经力竭了,所以才有了骆胡曾左的捷报,怕是这四人是跟在杨三哥的身后捡漏吧?

但这时的杨三哥依旧没有停歇,在江面上匆匆战败了长毛贼的水营大军,兵锋又双指九江、湖口。

这两地,曾涤生用同样的兵员,僵持了近一个多月,而杨三哥呢?从黄鄂二州开始,到九江、湖口收复,用了不足十天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