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页(1 / 2)

林吉李三人,若是真攻下了京畿,恐怕真就是天下大乱了,而官军,接连的败北,也在考验着天下读书人的心智。

一旦满清朝廷,实在是不堪扶助了,这天下的读书人,也会跟丢破鞋一样,放弃满清朝廷的。

而杨猛要做的也大抵如是,维持这种僵局,为自己的发展,留出足够的时间,起码在自己控制五大湖区最重要的两个之前,他是不会让林吉李的队伍,轻易溃散的。

五大湖区,最重要的两个就是洞庭湖与鄱阳湖,洞庭湖差不多已经到手了,位于九江口的鄱阳湖,就是杨猛的下一个目标。

至于巢湖、太湖、洪泽湖,则是要看机会的,这五大湖区到手,杨猛手里的粮食产区就差不多能够满足需求了,若是地盘再度扩大,粮食依旧还是个不小的难题。

西征北伐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一旦两路大军失败,战事也会进入最惨烈的时期,趁僵持的时候,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地盘,才是王道啊!

北方一直是满清最重视的地方,江南对清廷来说,只是财税之地,北方则是根基之地,果然,林吉李三人的兵锋,一入直隶,朝廷那边就紧张起来了。

北方的兵员,虽说比南方充足,但大部分兵员是要拱卫京畿的,自打长毛贼的兵锋,到了直隶,僧格林沁手里的兵员就越来越少了,而且僧格林沁的头上,也多了一位管事的王爷,奉命大将军惠亲王绵愉,就成了僧格林沁的顶头上司。

涉及到朝廷的生死,南方也成了可以随意放弃的地方,僧格林沁要兵,朝廷只能从南方抽调了,拱卫京畿之地,还是满臣用的放心,笔杆子耍的利落的败保,也就成了钦差大臣,带着南北两大营的精锐,开始了自南而北追击。

南北大营的精锐被抽调一空,同样身为钦差大臣的向荣和琦善,只能选择固守了,一场北伐,倒是给太平军谋得了攻取南方的大好时机。

第五百六十七章 厚与黑(五)

“爷,昌南那边的援兵,已经控制了县城,下一步该怎么办?”

昌南瓷器,景德镇瓷器,先有昌南后有瓷器,昌南就是西洋各国口中,对大清的称呼。

可如今富庶的昌南已经有些凋敝了,瓷都,在乾隆年前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而道光末年,自明至清延续了五百年的御器厂,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昌南、景德镇的凋敝,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问题,国力和十三行的兴起,只是外在的原因而已,守旧产品的种类、造型不适合市场的需求,才是他凋敝的真正原因。

若论手艺的话,景德镇依旧是瓷器界的执牛耳者,朝廷放弃了景德镇,造办处的高手频出,也是原因之一,但造办处,只能算是个出精品的小作坊,真要论及大批量的生产,还得瞧景德镇啊!

兵援江西,是杨猛之前唯一的一次,遵循朝廷的谕令调兵,与绿营相比,杨猛的自由度大了不少,虽说调过去的只有区区五百练勇,但控制一个县城,还是绰绰有余的。

“那就好!给带兵的,谋一个绿营的职缺吧!告诉他,在昌南募勇等着管事们前去,这段时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昌南附近所有的瓷器作坊,拢到咱们的手里。”

瓷器无疑是个创汇的好门路,要说制瓷的本事,西洋那边当孙子,都嫌辈分高了,大清的瓷器出口量越来越少,西洋瓷器的销路越来越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个产品的定位。

之前十三行的瓷器为什么有市场,还不是贴合了西洋各国的需求,杨猛占了景德镇要做的事儿,也不是大批量的出口廉价瓷器,他要大批量的出口奢侈品一般的瓷器,在西洋重新掀起东方瓷器的热潮。

“爷,昌南毕竟属于江西境内,如今太平军还在江西肆虐,咱们控制昌南是不是有些危险呢?”

与古雅月不同,魏芷晴会时不时的提点一下杨猛,控制昌南或是景德镇,几百练勇,显得太少了,有这么一个孤悬的地方,只怕也容易受到攻击。

“很快就不会了!咱们的重心在景德镇,告诉过去的管事,瓷厂建成之后,用西山出的样式,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必须是精品、极品,工艺么!就按常规的来。

景德镇有条与鄱阳湖连通的河流,建成瓷厂之后,就募集人丁,拓宽加深这条水道,至于规模,最少要能让动力驳船双向行驶。”

安徽两湖上下,都在忙着防备长毛,而杨猛却在忙着做买卖赚钱,对于即将到来的太平军,杨猛没怎么重视,在黄州驻扎的吴文镕,就是武汉三镇的第一道防线,虽说这货多半挡不住太平军,但几万官军,怎么也得打上一两个月才会全线溃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