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页(1 / 2)

随后而来的英军,虽说发现了不妥之处,但暹罗大军走在英军的前方,虽说怀疑是屠杀,但现在战争的胜利是最重要的,英军的将领,也就自动忽视了这样的不妥之处。

打米实塔暹罗大军用了五天的时间,打卑谬是十天,下一站的马圭,算上行军,暹罗王给前线将领们的时间是二十天。

暹罗王也发现了缅军的弱点,那就是撤退需要时间,打的越早给养越多,米实塔缴获的给养,是卑谬的十几倍之多,快速打下马圭,就成了摆在暹罗大军面前的首要任务。

可马圭并不好打,一路上的障碍太多了,每隔十几里就有一处缅军的阵地,二十天的时间,别说打到马圭,从卑谬到马圭的路,暹罗大军仅走了三分之一。

虽说缅军依旧在败退,但却越来越难打了,暹罗军队的死伤也越来越多。

打退两三万缅军,暹罗至少要付出几千人的死伤,四十天的时间,暹罗大军攻到了马圭城下,但十万大军仅剩了五万不到,望着马圭城头上层层叠叠的缅军,暹罗大军的高层,也有些无力了。

从米实塔开始,一直处于看客位置的英军将领们,也一路观看了暹罗大军的战斗,越看越是胆寒,英军的将领们,突然意识到,在这场战争之中,引入暹罗好像是很大的一个败笔。

缅军死战不退,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在英军的眼中,一旦出现一成以上的伤亡,亚洲的土著军队就会崩溃,可与暹罗大军作战的缅军,却是打破了这个魔咒,别说是一成,英军的将领们见过几乎要全军覆没了,还在血腥搏杀的缅军。

暹罗人的介入,无疑是增加了缅军的血性,这对英吉利将来统治缅甸,是极为不利的。马圭聚集了更多的缅军士兵,为了试试缅军面对英军的表现,一直在观战的英军,决定攻打马圭城。

战争开始了这么长时间,英军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十几艘炮艇,近两百门火炮,就是英军用来对付缅军的利器。

马圭的攻城战,从一开始就是白热化的在进行着,英军的炮火虽然犀利,但缅军的反攻,打的一样有声有色。

伊洛瓦底江上的十几艘炮艇,攻城的当夜,就被缅军的战舰给偷袭了,十几艘炮艇,只跑掉了两艘,对于炮艇,缅军很是重视,这玩意儿对缅军的威胁远大于英军的火炮。

为了偷袭这批炮艇,缅军付出了近三万的死伤,对敌的英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十多艘炮艇被弄沉,前线的死伤也超过了八千,这一仗应该算是缅军赢了。

在伊洛瓦底江小胜了一场,这并不能改变缅军的溃败之势,马圭在英泰合力之下,还是在攻城开始后的第二十天陷落了。

虽说大局上是溃退,但缅王手里经历过战火的士兵却超过了三十万人,虽说跟暹罗人一样,这三十万人没什么装备,但手里钢刀一样能杀人的。

第四百二十章 拒绝谈判

相较于暹罗大军,英军以极少的损失拿下了马圭,可拿下马圭的英吉利军官们,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奋,许多金发碧眼的将领,眼里露出的多是担忧的神色。

缅军的战力有些超乎想象了,英军的死伤,大半是在缅军偷袭炮艇的时候,最精锐的印度锡克旅全军覆没,孟加拉骑兵损失小半,由于是在夜里战斗,印度军团并没有溃退,可此战之后,多数的印度兵,眼里都露出了恐惧的神色。

攻陷马圭,英军不过死伤千余人,可一场阻击战,却死伤八千多,加上之前损失的四千多人,英军到了缅甸,只打了两仗,人员的损失,却与二十年前的赢面之战持平,再打下去,英吉利军官们并不看好他们将要面对的局势。

撤退是不可能的,在马圭休整,向政府报告缅甸的情况却是可以的,无论是暹罗军还是英军,打到马圭都有些疲惫了,这次休整,也算是合理。

与面露惧色的印度兵不同,暹罗军队的士兵,战意却出奇的高涨,这些英吉利眼中的土著,让许许多多的英吉利军官,也发现了不妥之处。

如此悍勇的殖民地士兵,即使在印度,英军也没见过多少,可在缅甸,他们看到了数十万,溃退时依旧虎视眈眈的缅军士兵,他们也看到了伤亡过半之后,依旧战意高涨的暹罗士兵,帝国要重新估计东亚民族的血性了,这就是大部分英军高层军官的想法。

无论是缅军还是暹罗军,都有些超出了英吉利军官之前的认知,几个月之前的情报显示,无论是缅甸还是暹罗,都只有五六万装备一般,战力低等的军队,可自从英军主力退出了下缅甸,两国的局势好像在慢慢的改变。

战争,不是大多数人关注的东西,许多东西只有在战后才能被慢慢的发掘出来,而上次缅泰战争,因为立场的关系,英吉利并没有救助屡屡求援的暹罗,所以这次合作,两国的高层,都主动回避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英吉利政府,关注最多的是欧洲的局势,亚洲并不是他们最关注的地方,在英吉利政府高层的眼里,缅甸和暹罗,也就是未被开垦的殖民地而已,殖民地内部的冲突,在不关系自身利益的时候,英吉利也不会去过多的关注,最多只是在战后搜索一些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