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页(2 / 2)

兴致大好的姜元吉,也是敞开了心扉,这事儿上去之后,自己就是想呆在宜良,怕也不成了。

“杨三在庄子里,建了一个医学馆,请了宜良名医刘一贴开馆授徒,不知这医学馆,能不能与明湖书院合二为一,也好培养些济世的人才。”

建这个书院,杨猛虽说是被姜元吉赶上去的,但这事儿总的来说,对杨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银子只要自己的买卖还能做,就不算事儿。

但是开这个书院,可不是为大清朝廷培养人才的,杨猛要把他变成自己的人才基地,从治病救人到造枪造炮、统治云南,现在他最缺的就是人手。

穷困的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改变命运,而在大清要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做官是唯一的途径,杨猛可不想把自己建的书院,弄成一个培养贪官污吏的地方。

把医学馆并到书院,也是一种尝试,只要这姜元吉没有剧烈的反应,以后杨猛会加进去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

“可以呀!怎么不可以呢?治病救人跟读书做学问一样,都是济世之道。读书之人未必个个都能取得功名,学些医术不但能治病救人,还能养活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这个姜元吉没有很大的反应,做郎中也是要读书识字的,这书院与医学馆,并没有冲突的地方。

第六十章 耕读传家

“可以就好!还有一事不知杨三当不当问?”

有些事情,还是要试探一下,姜元吉就是读书人出身,而且还算是个成功的读书人,做到这一县父母的位子上,有些东西他要是接受不了的话,自己就要谨慎行事了。

对于大清,杨猛有太多的不解,后世的行事方法与大清的礼法,有很多相悖之处,许多忌讳的东西,他都不清楚,这个时代需要他一点点的熟悉,一点点的融入,做出头的椽子,烂的也快。

杨士勤溺爱儿子,许多东西都能容忍,再者杨家是商人,对许多礼法上的东西都不太重视,杨猛想融入大清,又不想被改变太多,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试探了。

“三爷只管问,咱们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在宜良苦熬了几年,这些日子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姜元吉心情大好,说话也多了几份豪气。

“杨家在宜良的产业,主要是以田庄为主,将来书院来了读书人,供养方面就从田租里出,而这些书院的学生,也可以教授农人子弟读书识字,一来可以谋些收入,二来也算是报答耕种的庄农佃户。

宜良素有滇中粮仓之美称,但土地出产却是差距悬殊,一亩良田抵得上三五亩山田。农学的东西,不知道可不可以让书院的学生普及一下,教授给农人一些好的耕种方法,这地里的收成多了,书院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供给上也不会出问题。”

说话一直是杨猛头疼的事儿,这拽文说话很难为人,可说的太直白了,成事的难度也就大了,说话遮遮掩掩,也是和官府中人打交道的必修课。

粮食是个大问题,无论是招徕人手,还是豢养刀手,都需要大量的粮食,杨家占了宜良半数的田地,这出产越多,养活的人口也就越多,杨家的发展也就越快。

原本周家的良田,可以继续种粮,可种植鸦片的山田,该种些什么作物,杨猛也没个头绪,问庄农佃户,他们也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粮食。

改造农具、规划种植的作物,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好法子,杨猛知道该怎么做,可具体的细节他就不清楚了,借助书院的力量,来办这件事,也能试探一下读书人的本事。

杨猛的意思,姜元吉也大致理解了,可这个问题他没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耕读传家是好事,历代也不乏一些农学的著作,朝廷也重视这个,但是让书院的学生去做这个,是不是有辱斯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