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2 / 2)

处理完府中之事,刘和又与赵温、朱儁、郑泰、荀衍等官员辞行。这些官员接受的是长安朝廷的任命,就算日后其他势力进入了洛阳,也不会危及他们的安全,留在洛阳不仅可以起到稳定民心和军心的作用,同时也会让其他势力在进攻洛阳的时候多少收敛一些。

蔡邕父女这次是要随刘和返回幽州的,蔡邕早已厌倦了长安和洛阳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天天期盼着能到一片可以真正自由呼吸的地方做学问,再也不要涉足官场上那些尔虞我诈的事情。

武将方面,赵云、张郃、慕容平、牵招、李蒙等人这次都要随刘和北上。刘和为了确保路途之中的安全,必须要将麾下最最精干顶用的将领全部带走,虽然留守洛阳的仅剩李严、张逸、贾逵、屈蒙和邓海、陈贵等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张逸是五阮关守将张瓒的弟弟,历史上能为刘虞死节,所以是个真正不怕死的义士。贾逵在历史记载中曾经率领数百士兵独守绛邑县城,对抗高干麾下将领郭援率领的数万大军,也是个脖子特别硬的猛人。

屈蒙年纪虽小,但与刘和的关系非同一般,又与李严、邓海和陈贵等人为丹水同乡,还曾跟在郭嘉身后学习了一年多时间,留在洛阳不会引起别人注意,关键时候可以阴别人一把。

文士方面,陈逸、郭嘉、田畴、郑浑、辛毗、徐岳、杜畿等人皆随刘和北上。蔡邕从颍川忽悠来的学子,大部分也随刘和前往幽州做事。他们当中虽然有一些胆小怕事的选择了离开,但多数还是热血冲动的年轻人,并不觉得此去幽州就会有多么危险,反而觉得越是惊险,才会越刺激。

陈逸是前太傅陈蕃的儿子,在年轻的士人当中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有他与蔡邕相互搭配,就能稳住北上士子们的心。郭嘉是刘和离开幽州以多来最大的一个“收获”,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充分展示了不可或缺的本事,刘和能否顺利返回幽州,就靠他出谋划策。

田畴是刘和此次返回幽州的关键,如果没有他在前面带路,大军很难在北方的荒漠和草原上寻找到正确的行军方向。再者说,田畴离开幽州已有三年多,也该让人家回老家与家人团聚了。

郑浑与其兄长郑泰不同,正是能折腾的年纪,也正是渴望获得功绩的年纪,此去幽州,刘和有意提携他接替魏攸的职务,镇守类似高柳这样的边塞重镇。

辛毗有个哥哥辛评现在跟着袁绍混,虽说这个时代不太在乎兄弟几个分投数家阵营,像历史上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诞三兄弟就分属吴蜀魏三个阵营,三人也没有做出什么背主的事情,但刘和还是不放心将他放在长安,觉得带在身边放心些。

徐岳是刘和未来开启各种金手指的关键性人物,幽州有了这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很多技术革新方面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进步。刘和坚信,只要假以时日,徐岳绽放出来的光芒,一定会亮瞎大汉无数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士人们的狗眼。

杜畿是个当太守的好苗子,未来还有可能是出任州牧的上等人选,刘和已经将同样出色的贾逵给李严留了下来,怎么也要带走一个,免得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万一出了问题,那可真是哭都来不及。

确定了离开和留守的所有人员之后,也就到了刘和与洛阳暂时说再见的时候,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于是拉开帷幕!

第二一三章 离别三件事

刘和离开洛阳之前,还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他特意骑着战马在洛阳城头转了一圈,向城下那些赶来堵门阻止他离开的穷苦百姓们表示真诚的感谢,然后说了一些很是“蛊惑”的言论。

刘和告诉城下的百姓,自己这次无论如何都要返回幽州救援父亲的,因为一个连父亲都不救的儿子,肯定不会是个贤明的主公。也就是说,刘和当着万千百姓的面,终于第一次承认自己也是一方百姓的主公。

刘和还告诉城下的百姓,自己虽然暂时的离开了洛阳,但他的心永远跟洛阳百姓在一起,他麾下数万纪律严明的战士依然跟洛阳百姓在一起。

城下的百姓听说刘和只是将幽州骑兵带走,而英勇善战的申息军、军纪森严的龙虎卫依然留守洛阳,心里踏实了许多。他们能够理解刘和的心情,对于刘和“先救父,再救民”的说法也很认可,于是纷纷散去,不再阻止刘和离开。

在百姓们相继准备离开时,刘和又做了第二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让赵云打开了兵器仓库,将夺自董卓堳坞中的那些长短兵器全都分发给了百姓!

在分发兵器的同时,还有经过训练的士兵担任“宣传员”,鼓动百姓们今后遇到匪军前来劫掠时,一定要跟他们血拼到底,坚决不向任何“黑恶”势力低头!

刘和所做的第三件事情,则是让李严亲自主抓,在洛阳各县组织成立团练组织,将所有领到武器的民壮集中起来,今后定期对他们进行战术动作训练。

这便是刘和在离开之前,为洛阳穷苦百姓所做的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