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接到蔡家的车队之后,立即率领麾下一万多名士兵启程,他们带着堳坞内六成的财富和物资,带着战死兄弟的骸骨,带着愿意东归洛阳的数万百姓,一起浩浩荡荡地向潼关而来。
皇甫嵩最终还是选择留在长安继续支持王允,他将剩下的财富和物资一半上缴了空荡荡的国库,另外一半则留在自己军中充作军资。
刘和最初是打算将小皇帝接到洛阳的,但他发现王允和吕布对自己很戒备,索性打消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念头,在见到赵云和徐荣带回的部队之后,毫不犹豫地率领所有兵马一起向洛阳开进,将一座空荡荡的潼关留在了身后。
蔡氏父女是跟随赵云一起行动的,他们在潼关之内终于见到了拯救蔡家的刘大公子,对于刘和后续的安排完全是言听计从,一副不拿自己当外人的架势。
刘和带着三万多人的大队伍缓慢向洛阳前进,倒也不用担心谁在半路上敢来打劫自己。虽然这次西进长安刘和损失了四千多名骑兵和两千多申息军步兵,但却收获了徐荣的真心投效,收获了五千西凉步兵和四千多洛阳禁军,还收获了董卓辛苦积攒下来的六成财富物资。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收获,刘和收获最大的则是天下人心。毫无疑问的,刘和是这次化解长安危机的头号功臣,但他却事了拂衣去,毫不贪恋权位,更没有挟兵逼迫朝廷,摆出了非常高的一个姿态。
据说,长乐宫中的小皇帝刘协听说皇叔刘和被王允和吕布拒之长安城外之后,极为罕见地摔了不少东西,甚至出语质问王允等朝中大臣究竟安的是怎样的心思!
实际上,刘和觉得自己这次来长安的结果比离开幽州时预测的要好上许多,简直就是最好的结果。
以大汉王朝目前各地军阀割据的形势,中央朝廷这座空心化的腐朽建筑,实在经不起任何的折腾。李傕和郭汜虽然是野心之辈,但他们同样也是能力出众之辈,如果一味地想着将他们以及他们率领的西凉士兵彻底消灭,不仅对于长安的局势无益,实际上只会引起更大的混乱和麻烦。
长安的周边并不安宁,在长安西面的陇右一带是为祸日久的陇西羌人,在长安的西北方向是军阀割据的马腾和韩遂势力,在长安的北方有不安分的南匈奴人和河西羌人,在长安的东北方向则是野心勃勃的袁绍部下,在紧邻左冯翊的河东郡境内还有作乱的白波匪军,在长安的东南方向还有虎视眈眈的袁术……
现在,朝廷安抚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和段煨等统兵的将领,给他们升了官爵,分封了驻地,这些人就不用再为性命担忧,今后为了守住所属的领地,就会在长安周围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很好地守卫关中地区。
历史上,李傕和郭汜掌控长安之后,就维持了关中四年的安稳,不仅打退了马腾和韩遂的进攻,还平定了造反的羌人,可见这些军阀其实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刘和看来,汉人之间的内战是最愚蠢的行为,大家有那份气力,还不如好好收拾一下日益严峻的边患,让将士们把热血抛洒在边关,总强过死在无休止的内部争斗之中。
刘和觉得玩弄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制衡,而非把所有对手都整死,因为这世上永远都不会缺少对手,你整掉一个的同时,可能又有好几个已经站了出来。只有把对手也调动和利用起来,那样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谋略家、政治家,才是真正的高瞻远瞩。
比如这一次,如果刘和一心想着如何帮王允除掉李傕和郭汜的话,不仅自己的实力会大大受损,而且就算老天眷顾让他真的除掉了李傕和郭汜,到时候仅剩一点残兵败将的他,又该如何面对王允和吕布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很吸引人,但前提是得有足够的实力保证自己和天子的安全,以刘和如今缺少后援的艰难处境,他不趟这滩浑水显然是最明智的决定。
王允和吕布守着奇货可居的天子继续留在长安,虽然看着大权在握,可他们颁布的命令真能出得了关中么?
第一九六章 大胸怀
刘和率众从潼关东进的时候,已经到了十一月初,冬日的寒风从西北方向刮来,冷的有些刺骨,让人觉得很是不适。
幽州骑兵常年在塞外冰天雪地之中与鲜卑人作战,对于这样的天气并不觉得难熬,他们这一次跋山涉水来到长安,虽然付出了四千多人的伤亡,却也让天下人领教了幽州骑兵的勇猛,从此谁也不敢小觑。
申息军和皇甫嵩的部队在伏击郭汜和樊稠的部队时,打了一场硬仗,虽然付出一千多人的伤亡,却获得了第二场胜利,进一步磨练了部队,提高了中下层军官临阵指挥的本领,虽然兵力有所减少,但部队的实际战斗力却有了显著的提高。
原本属于徐荣统率的几千洛阳禁军现在与西凉士兵混编成一军,暂时由徐荣统率,等到了洛阳之后再做进一步的改编。
被赵云在渭桥之上一枪抽晕摔落马下的张绣,命比较硬,让张郃抢救回来之后居然没死,现在成了身份特殊的俘虏,跟随刘和一起前往洛阳。
张济对于他这个亲侄子很重视,曾经私下派人前来跟刘和交涉,想要赎回张绣,结果被刘和以张绣暂时无法下地为由推脱了。刘和让人带话给张济回去,想要换回张绣也不是不可以,但至少要将贾诩或者李儒两人其中的一个送到洛阳来才行。
这次刘和来长安,倒是领教了老毒物的厉害,不过一直没有探听到李儒的下落。从丁况和王越打探的结果来看,李儒在董卓死后便藏了起来,一直未曾露面,并未被王允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