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页(1 / 2)

看见溃兵已至,太史慈催马从车阵中走出,毫无惧色地迎着公孙越而来。

“某乃东莱太史慈,来将通名!”太史慈大喝一声,远远地传了开去。

公孙越从未听说过太史慈这号人物,此时见他竟然一骑就来威逼自己,顿时大怒,心中生出鱼死网破之心,于是催马挥矛来战太史慈。

当三流杂鱼单挑超一流武将时,结局一般只有两种。

第一种,被瞬间秒杀。

第二种,被瞬间活捉。

公孙越还算幸运,或者实在不幸,因为他还未靠近到太史慈身前十步,便被太史慈掷出的短手戟砸中了头盔,结果咣当一下跌落马背,昏死过去。

太史慈不急于活捉公孙越,而是驻马立在八百多骑兵面前大喝一声:“公子仁慈,不杀俘虏。想活命者,速速下马跪地投降!”

车阵后面的骑兵于是同声高呼:“想活命者,速速下马跪地投降!”

八百多逃兵面对太史慈一骑,却生不出任何反抗的决心,他们扭头看看远处渐渐围拢过来的追兵,再看看前方那道无法逾越的车阵,终于彻底崩溃,纷纷下马跪地讨饶。

太史慈只出一戟,便活捉了公孙越和八百多骑兵,威武壮哉!

后方追上来的赵云命令大军停了下来,静候着太史慈麾下士兵将俘虏全都捉拿干净,这才催马上前与太史慈汇合。

方才在阳乡城外,赵云枪挑邹丹,率军斩杀敌兵无数,活捉敌军五千,这样的战功已经无人可及,此时他非常善意地将这份活捉公孙越和八百多骑兵的功劳拱手让给了迫切需要战功的太史慈。

太史慈已经看见了赵云和他身后的大军,虽然隔着一段距离,却感受到了一种渊渟岳峙般的气势,他在心中暗道:赵子龙果然英雄了得,单就这份沉稳和内敛的气度,远非常人可及。

太史慈的军职低于赵云,便主动打马过来向赵云走过来。

“卑职太史慈见过赵司马!”太史慈恭敬地向赵云行礼。

赵云现在的职位为护乌桓校尉府别部司马兼宁城都尉,太史慈为太傅卫队统领,兼任训练团戟字营统领,职级为军司马。两人的职位中都带着一个司马,但此司马却非彼司马。

赵云作为护乌桓校尉府的别部司马,统兵的数量是上不封顶的,甚至可以将整个校尉府辖下的部队都统领起来,而太史慈的军司马职务比都尉还要低一级,所以算起来太史慈比赵云要低两级。下级军官见到上级军官,自然是要首先行礼的。

“早就曾听公子谈及子义兄,今日一见,果然是当世之壮士!”赵云年龄比太史慈略小几岁,所以称呼太史慈为兄,显得十分自然和亲切,仿佛两人早就相识一般。

刘和手下两员虎将终于在沙场相见,貌似效果不错,彼此都给对方留足了面子。

赵云与太史慈汇合之后,立即率军进驻安次,然后将阳乡大捷的消息火速传往蓟城。

李严在收拢了公孙越麾下的降兵和伤兵之后,忽然发现队伍人数急剧扩张,竟然从入城时的六千激增到了一万两千多人!

阳乡一战,公孙度和邹丹率领的一万兵马尽数覆没,其中战死者近两千四百余人,受伤者一千七百余人,被俘者四千九百余人,加起来就是九千一百多人,剩余的八百多逃兵则被太史慈尽数活捉。

李严这边六千守城部队战死四百余人,受伤五百多人;赵云率领的四千骑兵战死三百余人,受伤四百余人。合起来算的话,战死近八百人,受伤近千人,伤亡比例尚不到两成,特别是战死者仅为一成左右,可谓战绩辉煌。

公孙度率领了一万兵马前来,李严和赵云的部队加起来也是一万人,结果公孙度的一万兵马被李严和赵云全部吃掉,这样的大捷实在令人有些难以置信。这便是以有心算无心的典型结局,如果这次公孙度率领的是两万兵马,估计照样没有什么好下场,无非是李严和赵云这边死伤的士兵人数多些,但却不会改变最终的输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