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将夏侯兰拉到一边,轻声交待说道:“元庆,此次押运粮草事关重大,沿途一定要小心戒备,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前方和后方同时示警,请求支援,万万不可盲目恋战!”
夏侯兰也是掂得来轻重的人,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子龙放心,这一趟出去,无论如何我也保证将粮草准时送到马城!”
另外一边,鲜于辅正在向四个军侯训话:“你们几个给我听仔细了,这次出去,一切行动都要听从夏侯司马的指挥,不要觉得自己是骑兵营的老资格,便生出疏忽怠慢之心,甚至是暗中掣肘!要是耽误了大事,你们便是幽州的罪人!”
几个军侯见鲜于都尉说的十分严肃,纷纷点头表态,声称一切唯夏侯军司马的马首是瞻。
在人群相送的道别声中,庞大的运粮车队缓缓驶出了蓟城西门,一千名骑兵排成一字长蛇阵型,护卫在车队的左右两侧,渐渐远去……
刘和返回州牧府中,立即召集众人议事。
“诸位,按照既定的计划,公孙从事已经率队前往马城送粮,接下来便是第二步,请赵都尉做好准备,明日便率领一千骑兵前往蓟城西南部的安次至雍奴一带聚拢粮草,然后向西北方向押运至灅水南岸,等待后续的队伍赶来汇合!”
“卑职领命!”
“另外,这里有数十份李从事命人誊写好的‘纳贤告示’,子龙沿途遇到大的坞堡和城池时,张贴在过往行人众多的醒目之处,如果有人愿意来投,则在返程时一并带回蓟县。”
“卑职明白!”
“赵别驾,烦请您安排下去,在幽州全境招募各种擅长手工制作的能工巧匠,特别是铁匠、木匠、泥瓦匠之类,就说本公子愿意用最优渥的条件招揽他们前来效力,不仅让他们吃饱穿暖,而且还可以将他们的家人安顿在蓟城之内生活居住。”
“下官明白,一定不负公子所托。”
第八十五章 勾结
刘虞率军入驻马城已经有半个多月了。
马城位于歠仇水的南岸,是进出幽州的西北门户。鲜卑人历次南下侵掠幽州都是从这里经过,原因就在于马城位居要冲之地,不仅粮草丰足,而且当地豪族庄园规模庞大,鲜卑人一旦从这里得到补给,就可以长驱直入地一路打到黄河北岸。
在这半月内,刘虞的心情从最初的担忧和焦虑慢慢变得平静和笃定起来,到了现在,他竟然开始优哉游哉地在歠仇水的两岸游览,顺便还拜访了附近几家大型坞堡内的族长。
让刘虞如此安心的原因,是他发现自己养了一个比较给力的好儿子。
刘和返回蓟城之后所做的种种,别驾赵该每隔两天便会派出信使向三百多里外的刘虞进行汇报,快马两天半便可送达。虽然动用的信使较多,但两地来回一趟也就是五天时间,所以只需要五拨送信的小队便可满足送信的需要。
赵该这么做,既是作为下属的本份,同时也可以让刘虞及时掌握后方的情况,便于做出稳妥的决定。赵该动用的这点人力和马力,相对于马城驻守的近三万大军,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带给刘虞的却是比三万大军更加重要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叫做信心!
从赵该的来信中,刘虞得知儿子在抵达蓟城之后并没有急于“抢班夺权”,也没有胡乱指使和下达命令,而是迅速与府内的家人以及城内的官吏拉近关系,然后以断然的手段彻底将隐藏于城内的不稳定源头清除干净。对于儿子这种不急不躁、绵里藏针的做事方式,刘虞感到非常的欣慰和认同。
得知儿子在迅速稳定了蓟城的局面之后,开始有条不紊地筹集兵械、粮草、军资,而且第一批的粮草辎重已经上了路,随后的第二批也在有条不紊地筹集当中,刘虞的心里便觉得踏实了许多。
只要粮草和军资足够,刘虞就有办法让前方的军心保持稳定,至于面对鲜卑人的来袭,刘虞准备依托城池和附近的几座坞堡进行防守,鲜卑人的骑兵虽然厉害,却也不是铜头铁臂,在面对防守森严的城池和坚固的坞堡时,一样会碰得头破血流,磕掉牙齿。
最让刘虞意外的是,原本文弱内向的儿子,不知怎么对兵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竟然在繁忙之余还弄了一场“沙场秋点兵”,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同时还安抚了城中的大族和百姓,顺手还敲了这些大户们一记响亮的“竹杠”。
如今,听说儿子又要在各地张贴《纳贤告示》,四处搜罗和招集人才,这些事儿一环套着一环,就连刘虞这样的治政老手,都有些眼花缭乱的感觉。
有时候,刘虞忍不住都想要快一点见到已经数年不见的儿子,亲口问一问他,这些年在洛阳和长安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险和苦难,才会磨砺成长到今天这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