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看到刘棉花转呈来的奏疏,只以为刘棉花是救女婿心切。因为方应物清流声望很高,若下发部院议论,正常情况下帮着求情说好话的人必然很多,有利于从轻处置。
刘棉花的心思乃是人之常情,天子也懒得直接操心方应物的事情,便御批下发议论,将处置权推给了朝臣们。有了这道旨意,顺天府就进入了观望状态,暂时没有提审行凶人犯方应物。
话说在当前,本来方应物就是负面流言满天飞的情况,偏生又出了行凶伤人的事故,这可不是流言,而是确实发生的事情。
在天子下发部院议论后,围绕此事,关于方应物的负面议论又出现了新高潮,有在议论中大加鞭笞的,有写奏疏抨击的。无非是指责方应物骄横跋扈,暴虐凶恶,乃至屡屡伤人;或者是秉性邪狭,心思狡险,行事肆无忌惮,必为京师祸患。
很多有心人越发看出来了,其中必定有人推波助澜。即便有些人想为方应物辩解,也淹没在口水中了,面对这种风潮几乎没有扭转之力,当然最关键是方应物本人不给力,掉了链子。
只怕天子本人也没有想到,朝臣议论居然给了他一个意外结果,否定方应物的风潮居然压过了力挺方应物的势力。实在让宅在宫中自得其乐,不大关心外面世界的陛下有点看不懂了。
转眼到了朝会之日,有顺天府官员出列奏道:“方应物如今羁押于牢中,不知如何处置,臣奏请圣裁。”
首辅万安便也出列奏道:“臣以为,此事由顺天府秉公审理即可,不劳陛下多虑。”次辅刘棉花奏道:“方应物毕竟有功之人,刑加于身有失体统。”
万安回头对刘棉花质问道:“尔有私心耶?”刘棉花不咸不淡地答复道:“公义私心皆有,不敢因私废公。”
在朝会班位中,天子两侧是司礼监太监,斜前方两侧是中书舍人,阶下两边是大学士和锦衣卫。除此之外,距离天子宝座最近的就是翰林、詹事这些词臣了。
见两位大学士针锋相对,有人奏道:“方应物出身翰苑充过坊局,与词林关系密切,何不垂询词臣?”
天子便传话让词臣发表意见,片刻后,少詹事刘健出列道:“方应物不宜用刑,但确实又有罪过,流言纷纷中品性也存疑。为避免搅乱京师,陛下将其逐出京师,不再叙用即可。”
刘健此言一出,惹得附近大臣顾不得朝仪,互相交头接耳,因为刘健这个提议很出人意料。看似没让方应物被用刑,其实却是很“绝”,要直接掐断方应物的政治生命,这是多大的仇?
按道理说,刘健与方应物无冤无仇,甚至还有清流一脉的渊源,根据不成文潜规则应该帮方应物开脱才是。
刘棉花仿佛很吃惊,但他没有看刘健,却又将目光投向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溥,开口问道:“徐大人以为如何?”
众所周知,徐溥才是翰苑词臣的领袖人物,说话分量自然不一般。徐溥也出列奏道:“刘詹事所言即是,无论如何方应物罪过在身,不是无辜之人。”
众人更加吃惊,因为徐学士是出了名的人缘好,与各方相处都很不错,称得上德高望重,不然也不会成为公认的翰苑领袖和内阁接班人。可是徐学士居然也发声赶绝方应物这清流后起之秀,这与徐学士广结善缘、提挈后辈的往昔形象完全不同。
清流本该是方应物的基本盘,往常方应物还可以立足并依赖基本盘与对手搏斗。却不料如今两大词臣领袖都公开否定方应物,这下方应物可真死定了,死得不能再死了!
第七百四十二章 接近的真相
吏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溥和詹事府少詹事刘健两个清流顶尖人物发言之后,便冷场片刻。连首辅万安也没想到他们竟然会对本该算同道的方应物落井下石,心里惊疑不定,只觉得其中又有阴谋。
最接近真相的人有几个,其中一个就是次辅刘棉花。他的目光来回转了几转,突然非常诚恳地对身边万安低声道:“万兄啊,先前我误会你了,抱歉抱歉。”
刘棉花一直以为是万安抹黑方应物,现在却冒出了意料不到的嫌疑人。回过头细细想来,万首辅确实没有必要采取制造流言蜚语来抹黑方应物的手段,这对万首辅而言属于费力大、收益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