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黎觉予啊黎觉予…你怎么回事啊?”黎觉予无奈, 将手稿放进包中。
拉开存放稿件的空格,她才发现——因为这段时间忙碌,一直没时间找渠道发表小说, 不知不觉中居然积攒二三十张稿纸。
上头流利的法语字母像在控诉她“白白浪费金手指”一样。
该拿这些稿件怎么办?
对于二十世纪法兰西,黎觉予了解不多,再加上巴尔克先生店铺没有三越百货人流量大,不会出现出版商或者杂志编辑随地走的情况…
不过,二十世纪初法兰西,不就是海明威出名的时间吗?
当年海明威是怎么成名来着?
黎觉予认真回想,总算从她快忘却的现代记忆中, 找到些许印象——1926年,海明威在好友的引荐下,出版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初获好评成功。 1
这名好友似乎是跨国出版商, 海明威在花神咖啡馆偶遇并结识的…
1926年就是现在的2年后, 海明威成名的套路,似乎她黎觉予也能套用。
只不过问题是——她跟无业游民海明威不一样,在香榭丽舍大街有份早九晚五的工作, 光呆在咖啡馆钓鱼,从效率上说…不太划算。
想到这,黎觉予抓起包就往楼下冲。
只不过她的目标不是大大小小的咖啡馆,而是——莎士比亚书店。
二十世纪初的莎士比亚书店,受到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艾略特、乔伊斯等大名鼎鼎的人物关顾,成为作家在巴黎的文化聚点。许多有关巴黎的电影,都有莎士比亚书店的影子,以此作证书店对于巴黎文坛的重要性。2
但黎觉予过去,不是为了追星的。
书店位于左岸岸边,距离黎觉予家的路程,比香榭丽舍大街更近些。
没过几个地铁站,她就站在一扇挂有莎士比亚画像的店门前,推门走了进去。
书店所有装潢都由厚重的木头拼接而成,站在室内深深呼吸,还能闻到书籍印刷和木材混合的香味,令人愉悦。
可能是因为现在时间还早,店内没有什么人,空荡荡相当安静。黎觉予绕过几个书架,都没有找到顾客…更别说她要钓的鱼,那些杂志编辑、作品出版商了。
不过她倒是找到了好玩的东西——为了方便文人聚会和临时栖居,书架之间摆上床铺,床具看起来像羽毛一样柔软。
因为不赶着去上班,黎觉予尝试坐在这张床上,感觉还挺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