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2 / 2)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他只能把视线从王旭那边稍稍移开, 因为张亮那边反倒很快就得到了太后那边的消息。

穆元咏对于太后,内心极为复杂,他曾去信跟孔稷商量过此事,孔稷给他的回答是:只能相信太后。

是的,他们只能相信太后,从上辈子,到这辈子,他们受太后的影响和恩惠极多,如果真的要一点一点的剖析,这么说——只要太后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穆元咏想要十年之内把大雍,把整个世界提到跟未来可以相比较的程度,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他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都是问题。

他手上的人,最基础的那一帮子,最值得他信任的,可全部都是太后手上的人,没有太后的支持,他想重头来过,难上加难。

你要说穆元咏心里面没有那么一丝挫败,那也不是没有,但是有时候,他想了许多东西,想自己这一生加上前面的那一生,他真正信任的人其实少之又少,他不知道,如果太后都不值得他信任了,除了孔稷,他还能信任谁呢?

他这辈子,把自己的信任不要钱的泼洒出去,其实有时候是抱着,反正做不成就去死的心态去弄的,就是已经把自己完全给抛弃掉,一切只向着那个目标看的心去做这所有的一切。

但是太后这一出,让他开始怀疑,这不是一个好的念头,因为你一旦怀疑起一件事情,你会连它带着的所有事情都怀疑起来,不是说怀疑不好,人确实不能没有警惕之心,但是怀疑,在他这个身份,这个地位上,会无限的放大,他会不由自主的怀疑任何一个靠近他的人,他……并不想做一个孤家寡人。

他想,想要相信太后。

好在,张亮那边没有让他失望,很快他就得到了太后那边的消息,太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面简要阐述了一下为什么边关军饷会有这么大一个窟窿的原因。

其实朝廷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不能按足数给军饷了,很多部分需要将军自己贴补手上的军士,好在先前那位被穆元咏杀掉的江波这一方面做得还算是不错,这也是因为他能够坐稳这个位置的原因。

太后提起江波死去的事情,在这里她没有怪穆元咏的意思,江波不站在穆元咏这边,穆元咏能杀他,不仅能杀他,还能在杀了他之后保证边关不乱,迅速整合边关,这是穆元咏的本事,她说,也许大雍会在穆元咏的手上绽放不一样的光彩,她这么期待着。

但是穆元咏的本事,不是谁都有的。

比如先皇其实就没有这样的魄力,他做了很多很多太后看不上的事情,但是在军饷这一方面,太后反倒说,算是十件不足当中唯一足数的了,就连她,也说不出一句不是来。

这又是为什么?

这里就要说一说当年边关建立的原因了,要知道这样一座军事要城,其实是很花钱的,而且为了保证他们的战斗力,这花的钱就更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要知道当时边关在最初设立的时候,为了能够真的抵抗那来自胡蛮的威胁,最初的穆元帝是打算打造一个极为强悍的军队,能够跟胡蛮相抗衡的军队,他从很早就有了这样的念头,从三座边关城池就可以窥见一二。

也是因为这座边关,大雍内部哪怕再如何风雨飘渺,大雍外部仍旧没有其他的人敢造次。

但是这座边关,要维持它往日的风光,所要花出去的钱,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数目,当年穆元帝雄心勃勃,志向高远,又是一个对下属极为大方的皇帝,他在军饷,钱粮这一块,最初设置的条件是非常之高,当然他那个时代,完全可以供应的起,而且当兵打仗的,伙食要是不行,连平日训练都没力气,哪里指望他们能上战场,你花钱,来达成你的目的情有可原——但是你自己花钱就算了,你不能连带着逼着你的后代也去花这笔钱啊。

你这会儿有钱可以花,你能保证你的后代跟你一样有钱吗?

偏偏最近几年大雍内部其实并不怎么稳定,光旱灾涝灾就已经出现了几次,大雍百姓没有撑不住造/反,已经算是大雍气数还未尽了,可是大雍自己内政都要周转不过来了,还要额外再花一笔难以承担的开销去养着边关这一群军队。

又不打仗又不干啥的,就这么白养着。

养不起啊。

从先皇的先皇开始,大雍已经负担不起了,但是先皇的先皇,也就是穆元帝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敬重穆元帝,也就是自己父皇的好儿子,所以还是拆东墙补西墙,勉强给供上了。

但是到了先皇那里起,先皇从小就有点叛逆的心,他又不是他老爸那么敬重自己的爷爷,他自己都吃不起了,怎么还愿意把自己吃喝的钱扣锁出来去供养一群目前还指望不上用场的人呢。